100.03.30

一、文獻:Evaluation System in e-Learning Through the Knowledge Stste Analysis Method--->請同學回家先習閱讀
二、測驗發展與介紹(資料來源:
http://3q.tmue.edu.tw/special%20assessment/classB/classB/images/06/new_page_7.htm
(一)高爾登的生理計量階段:英國生物學家Francis Galton(高爾登,1822~1911)。他將受試者的聽覺、視覺、肌肉力量以及反映速度加以測量,作為推估智力高低的依據
        ,這種以感官作為測量智力的方法,就稱之為生理計量法(biometric method)。
(二)比西量表的心理年齡法:法國心理學家比奈(Alfred Binet,1857~1911)認為人類的智力應包括想像、記憶、理解、解決問題、審美、判斷等能力,法國政府為了了解學
         校學童的成績較為低下者,是否需要接受特殊的教育方式,委託比奈和西蒙(Simon1873~1961)進行關於智力的研究,1905年,「比西量表」誕生了。本量表共有三十
         題,題目的難度由淺到深,主要在測量個人的理解、推理判斷等能力。1908年首次修訂,題目增至58題。比西量表使用心理年齡(mental age,簡稱MA)來計算測量的結
         果,該量表最初設計的施測年齡範圍是由三至十三歲。
(三)斯比量表的比率智商: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教授推孟(Lewis Madison Terman,1877~1956)在1916年進行修訂,並改名為斯比量表,最近一次修訂是在1986年。斯比
         量表測量的對象主要是兒童。
(四)魏氏智力測驗的離差智商:魏克斯勒(David Wechsler,1896~1981)發展出一套適於成人的智力測驗,稱為魏氏成人智力測驗,在1981年版的魏氏成人智力測驗量表包 
         含十一個分測驗,期中六個分測驗是語文量表,五個分測驗是作業量表。
三、如何認識學生?認知心理學+行為學+評量
四、不要讓電腦成為記憶的工具,要成為認知的工具。網路學習可以促進電腦成為認知學習的工具,但評量的方式仍須探討。因為常受限評量所要求的結果。如果把教學後面的評量,放到教學前的評量,可不致讓學生對評量產生害怕,所以,創新的研究設計~
        1.測驗應當是學習的起始評量,不要作為成就測驗(總結性評量)
        2.後續的學習就以檔案評量(部落格資料、歷程性評量)
        3.評量方式多元化:互評、自評、他評
五、成就測驗可否作為學習的前測?前測往往是前一個階段的後測。
六、態度、價值、興趣可以做前、後測,作為比較改變的依據,與一般學科的前、後測驗不同。
七、成就測驗要配合雙向細目表或專家檢視
八、心理學:分為前端與後端。
      掌握心理學的概念就好,行為學派:工業革命、認知學派:強調一個學生的能力。
      電腦時代、發展心理學、學習心理學、為何做研究?
      合作學習策略、資訊融入的策略。把兩個放在一起,就是一個研究。

前端-->
輸入:平時的數學能力、性別。
把學生分組:性別、社經背景、成就動機、學科能力
從這些部分,可以產生同質性合作,異質性研究。
或問卷調查、質性法
教學策略的區別,合作學習和個別化學習。
三角測量法:老師、學生和觀察者進行交叉比對。

後端-->
開發評量。
如果未來找不到題目,可以做合作學習,或mobile learning。
解決評量這塊,評量方式會因為領域主題的不同而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rlotte93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