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2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740829
  • 請輸入密碼:

100.05.11上課筆記

一、共識評量:作法:76張圖,等第1~5,依據個人標準評分
  • 是由Amabile(1996)所提出,主要係藉由領域中的專家,依據一定程序、規準針對成品進行「創意」程度與品質的評量。專家共識評量是一種具信、效度之評量技巧。進行共識評量時,必須考量到「作業」、「受試者」、「評分者」三方面。
  • 第一次給分,第二次看是否需要修正原分數
  • 與同組員比較共識
  • 計算平均分數:2.83(概數)
  • 找平均分數相近者再比較分數分配(同質性分組)
  • 高分5、中分3、低分1各找2個作為標準(例如樹的畫法)再判斷,會改變原分數,最後大家的評分會趨近。
  • 評分原則(Rule):樹、人物變化(含數量)、人物面對方向、其他(可討論)
二、評鑑有價值判斷,有理想中的目標。但易與個人價值有關,故會有指標產生,會比較有共識。評量是有共識的標準。

charlotte93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國碩博士論文資料庫

找論文題目中的自變相.態度

ex: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對數學因數分析的......

1.不同數學課程、性別社經地位的國小學生在數學態度及成就上比較之研究


康德

康德是對現代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啟蒙運動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
康德的道德思想, 主要呈現在”道德形上學的基本原理” 以及”實踐理性批判”二書之中。

回答問題:
1.你能從這門課知道什麼?
2.在這堂課我應該做些什麼?
3.我能從這堂課希望什麼

..................................................................

共識評量

專家共識評量(consensual assessment)是由Amabile(1996)所提出,主要係藉由領域中的專家,依據一定程序、規準針對成品進行「創意」程度與品質的評量。
經十餘年的檢驗分析,發現專家共識評量是一種具信、效度之評量技巧。
進行共識評量時,必須考量到「作業」、「受試者」、「評分者」三方面。

專家共識評量創意產品之實施過程必須符合以下幾點要求:
1.受試者需要產生一件具體、可觀察的作品以供評量。
2.專家間評分的穩定性表示共識存在,故以評分者間一致度代表測量之有效性與一致性。
3.必須選擇合適的專家,評分者需具備作品所屬領域中之一定程度的經驗、資訊與知識,了解何者為合適評分規準。
4.評分時採用專家獨力評分、隨機排列作品順序與隨機排列規準順序等程序作業。
5.評分所使用的規準除了創意之外尚需包含技巧與整體美感。
6.評分標準為作品之間的相對標準而非某個嚴格的絕對標準。

共識評量的實徵研究可歸納出:
(1)共識評量是具有信度的評量方式,因為所評定的是一種相對的創造力;
(2)評定結果能反應出創意表現上之個別差異;
(3)可廣泛運用於各個新領域或是新的作業型態;
(4)相對於傳統創造力測驗而言,共識評量比較耗時,但卻更具外在效度,因為所評定的作品為學習者的真實呈現。

引用資料來源:
http://mathed.ntcu.edu.tw/person/ehhwang/第八章%20網路合作學習的評量.ppt

charlotte93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篇文章限定好友觀看。
    若您是好友,登入後即可閱讀。

100.05.18課堂筆記

 

壹、緒論

一、檔案名詞來自藝術家的作品集。攝影家、畫家、音樂家、作家或設計建築師均會保留個人的成果檔案,經由檔案資料,來了解其成長歷程,或評鑑其在個人領域的技巧或成就。 二、教學評量多元化的改革浪潮下,「實作評量」成為主流,而主流中最受矚目者為「檔案評量」。 三、檔案評量旨在以學生個人為單位,請每位學生均設計與製作個人教學學習檔案,就特定主題連續蒐集資料,經綜合統整呈現,以系統的展現學生個人學習教學的歷程與成果。 四、為達成教學與評量的結合,教師宜與學生充分討論,以決定單元目標與檔案內容,且學生必須參與整個評量過程。

貳、意義

一、國內主要學者的見解 (一)詹寶菁(民87):此評量乃在一段時間,以個別學生為單位,有目的地從各種角度和層次收集學生參與、努力、進步和成就的證明,並加組織彙整,經由師生合作,根據評分標準評量學生的表現。 (二)鄒慧英(民86):檔案評量乃是有目的的將學生資料收集在一起成為一個檔案,藉由作品展現學生學期或學年的學習用心、發展與成果,包括學生對選取檔案內容的參與、檔案作品選取標準、檔案評量標準及學生自我反省等四項重點,此評量乃多次測量的評量方法,具高度內容效度。 二、國外主要學者的看法 (一)Popham(1997):強調評量是教學的一部分,檔案乃學生依據教學目標與計畫,持續收集、評價工作成果的彙編,以展現其學習成果。 (二)Stecher&Herman(1997):檔案評量係學生持續一段時間,收集各式各樣的代表性工作成果,以呈現其學習結果,而非突發的簡單收集資料。此評量具四項特質:1.累積;2.深耕;3.自我選擇;4.回饋。 (三)Tiermery,Carter&Desai(1991):檔案評量乃針對學生個別差異來評量學生,將自我評量納入評量目標,著重結合教學與評量,能評量學生的學習歷程,能評量合作學習,且能同時呈現學習進步、努力與成就。 三、綜合上述定義,可將檔案評量界定為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與計畫,請學生持續一段時間主動收集、組織與省思學習成果的檔案,以評定其努力、進步、成長情形。

 一、多元評量中的檔案評量,例如自己的部落格就是其中一種,如果以自己的部落格來當做評量的目標,要評什麼?怎麼評?

  • 多元評量含有不同取向,檔案評量會把歷程記錄下來。
  • 檔案評量強調過程中的所有資料,是網路評量的最佳方法,而部落格符合多元評量、檔案評量及網路評量的特性。
  • 其中檢核的機制可以利用報告的形式,有就是說將歷程紀錄重組,也可當做二次評量。
  • 評鑑是一種價值判斷,口試即是一種評鑑。評量和評鑑,何者信度高?評鑑,因為有重複性,可信度高。
  • 檔案評量是依循數位學習,網路學習常能提供個別化的需求,多屬學習者為取向,認知與建構是其共要的成分。正因為要瞭解透過網路學習的人其認知內容與建構的過程,所以透過檔案評量即可瞭解其學習歷程。

二、共識評量的第二階段是學習階段,也就是說學習如何評量:標準是什麼?,因為每個人建立觀念的時間或長或短,可能要歷經三次以上的循環,大家的評量標準就會趨近。以統計來看,及代表下一次的標準差會越來越小(即收斂),也就是評審之間的溝通有效果。其中收斂就是所謂的專家效度。共識評量的使用時機:有產品(例工藝作品)、數位多媒體(例動畫、影片)。共識評量是建立新指標。

三、技能如何評量?實作評量,向開飛機、開車模擬。未來可以透過影像、聲音的擷取及表情,並結合AI人工智慧,可以做到更多。就時學習和測驗會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評量就是學習的起點。

四、卡片分類(Card-Sorting)研究法介紹

  • 以使用者的習慣去分類,有別於固有的分類方式。
  • high rank thinking

charlotte93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的目的並非找出世界上不知道的事情,而是你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

*研究中有三個命題:
1.把困難變簡單:量化、指標、面向。找尋過去測驗的模型。
2.把簡單變成有深度:理論背景是什麼?
3.讓有深度變成有趣。
*寫作是讓思想持續的歷程,透過故事持續寫作下去。

*論文口試的重點:

1.不要與口試委員起衝突
2.研究需要有論點,透過他人文獻包裝

charlotte93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0.04.20

一、網站:http://www.mytest.com.tw/
二、依據研究目的,選擇適當的量表。

  • 普通興趣量表
  • 適用對象:國小高年級、國中、高中學生。 目的:測量學生之興趣作向,供指導學生升學或選修職業科目之參考。
  •  
    信度 1.重測信度(時距為2~4週):.52~.89 2.內部一致性信度(α值):.27~.89 效度 與輔導興趣測驗之相關:.35~.87 常模 依性別建立「國小高年級~國中二年級」及「國中三年級~高中三年級」之百分等級、標準分數常模。

三、陷阱題:鑑別度低,低分組答對率高,高分組答對率低。
      認知題:有鑑別度,低分組答對率低,高分組答對率高。
四、測驗的隱含式面項:例如:古時科考的舉人,書法都不錯!
五、跳脫成就測驗,例如:改變了教學方式,除了成就測驗,也可以針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做測驗。
六、自變項的項目有哪些?怎麼問?除了性別、年齡外。
七、以班上同學來說,可以找出幾種有效變項?(基本資料)

  • 職業別、任教年資、教學科目、地區、網路年資、上網頻率、家中3c......等

 

charlotte93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網路測驗平台http://www.mysurvey.tw/
二、平台體驗優點:

  • 中文介面,清爽、簡潔,較易閱讀及上手。
  • 免費版本:200份樣本,可以滿足大家的需求
  • 提供多種的選擇性題庫,可以方便編輯
  • 僅蒐集答題資訊,沒有答案檢核功能,需要輸出再做後續試題分析

三、本組討論先以數感測驗作為測驗問卷內容
      以旅遊為例題目的類型有選擇題、填空題、問答題
      網址如:      
      ●一同去郊遊(
http://www.mysurvey.tw/s/QCEdaNWq)
        內涵:旅遊的天數、價錢、方式、學習獲得的深度
        共10題。

四、以下是各小組的每一個網址連結的位置:
●數感測驗(http://www.mysurvey.tw/s/mkg2TdFx)
●網路購物使用滿意度(http://www.mysurvey.tw/s/F6cEWzxt)
●教學滿意度問卷調查(http://www.mysurvey.tw/s/bBTGZhjy)
●Facebook小了解(http://www.mysurvey.tw/s/B9a95H8M)
●學術型問卷(http://www.mysurvey.tw/s/Brft5pJM)
●Facebook的使用習慣問卷(http://www.mysurvey.tw/s/xmytTZmj)
●竹塹城印象大調查(http://www.mysurvey.tw/s/DcgnNNR8)

 

charlotte93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0.03.30

一、文獻:Evaluation System in e-Learning Through the Knowledge Stste Analysis Method--->請同學回家先習閱讀
二、測驗發展與介紹(資料來源:
http://3q.tmue.edu.tw/special%20assessment/classB/classB/images/06/new_page_7.htm
(一)高爾登的生理計量階段:英國生物學家Francis Galton(高爾登,1822~1911)。他將受試者的聽覺、視覺、肌肉力量以及反映速度加以測量,作為推估智力高低的依據
        ,這種以感官作為測量智力的方法,就稱之為生理計量法(biometric method)。
(二)比西量表的心理年齡法:法國心理學家比奈(Alfred Binet,1857~1911)認為人類的智力應包括想像、記憶、理解、解決問題、審美、判斷等能力,法國政府為了了解學
         校學童的成績較為低下者,是否需要接受特殊的教育方式,委託比奈和西蒙(Simon1873~1961)進行關於智力的研究,1905年,「比西量表」誕生了。本量表共有三十
         題,題目的難度由淺到深,主要在測量個人的理解、推理判斷等能力。1908年首次修訂,題目增至58題。比西量表使用心理年齡(mental age,簡稱MA)來計算測量的結
         果,該量表最初設計的施測年齡範圍是由三至十三歲。
(三)斯比量表的比率智商: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教授推孟(Lewis Madison Terman,1877~1956)在1916年進行修訂,並改名為斯比量表,最近一次修訂是在1986年。斯比
         量表測量的對象主要是兒童。
(四)魏氏智力測驗的離差智商:魏克斯勒(David Wechsler,1896~1981)發展出一套適於成人的智力測驗,稱為魏氏成人智力測驗,在1981年版的魏氏成人智力測驗量表包 
         含十一個分測驗,期中六個分測驗是語文量表,五個分測驗是作業量表。
三、如何認識學生?認知心理學+行為學+評量
四、不要讓電腦成為記憶的工具,要成為認知的工具。網路學習可以促進電腦成為認知學習的工具,但評量的方式仍須探討。因為常受限評量所要求的結果。如果把教學後面的評量,放到教學前的評量,可不致讓學生對評量產生害怕,所以,創新的研究設計~
        1.測驗應當是學習的起始評量,不要作為成就測驗(總結性評量)
        2.後續的學習就以檔案評量(部落格資料、歷程性評量)
        3.評量方式多元化:互評、自評、他評
五、成就測驗可否作為學習的前測?前測往往是前一個階段的後測。
六、態度、價值、興趣可以做前、後測,作為比較改變的依據,與一般學科的前、後測驗不同。
七、成就測驗要配合雙向細目表或專家檢視
八、心理學:分為前端與後端。
      掌握心理學的概念就好,行為學派:工業革命、認知學派:強調一個學生的能力。
      電腦時代、發展心理學、學習心理學、為何做研究?
      合作學習策略、資訊融入的策略。把兩個放在一起,就是一個研究。

前端-->
輸入:平時的數學能力、性別。
把學生分組:性別、社經背景、成就動機、學科能力
從這些部分,可以產生同質性合作,異質性研究。
或問卷調查、質性法
教學策略的區別,合作學習和個別化學習。
三角測量法:老師、學生和觀察者進行交叉比對。

後端-->
開發評量。
如果未來找不到題目,可以做合作學習,或mobile learning。
解決評量這塊,評量方式會因為領域主題的不同而改變。

charlotte93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倫理問題」
考試:學生為何怕考試?考試是學習的起點。
人為何怕考試?
因為怕自己

考試:是非、選擇、填充
填充題不好的地方為什麼?
1、因為有固定的答案。
最容易的國文?閱讀測驗
最難的國文?國學常識
測驗和考試一個是俗名,一個是學名。
成就測驗,最常用的是考試。
成就測驗的上一層是認知測驗(cognitive test)或(cogniting test)。

阻礙正常教學的剋星?
翻書考試。

認知測驗:
人類的認知能力,是透過人類的認知心理學而產生的。
例如:過馬路,綠燈行,紅燈停。

記憶力:需要注意力開啟,才能進入記憶力。當你聽進去,才會產生認知的行為。
例如:交通安全考試,前一天

為何開夜車有效?
夜深人靜注意力集中,離考試時間近,記憶效果好。

google的心臟是貨櫃屋。如何搜尋,把你的東西備份在他那裏,整個google,就是在做資料分析和記憶力以及邏輯判斷,有了這三點,你就可以當教授了。
-----------------------------------------------------------------------------------------------------------------------------------------------------------------------
舉例: 醫生如何看診?在觀看病人的步驟1、2、3、
而我們如何去檢驗判斷醫生的對錯?而醫生開的藥是否真的有效可以藥到病除

測驗本身也是學習的模式,推回去就是測驗,考記憶力就是關鍵。

charlotte93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想考試對自己的經驗
簡單的描述自己考試的經驗。
紀錄同學說過的話,有意義的部分。

知識論
佛洛伊德:謙卑來自於知識,偏見是傲慢的根源。
見多識廣的人會相信有機會。
對於目光狹窄的人而言,帶來的不是機會,而是不安和威脅。

(越了解世界發現機會越多)(我:可以繼續深造。到處去闖。)
因為這個世界上都已經被決定好了,
知識帶來的也是不安,
(對於不想學習的人,因為知識對他們而言很陌生。)

培根  部落的偶像或四個偏見。
培根  提出 四大偶像(Four Genera of the Idols)。 1.種族偶像(Idola Tribus):它內在於人性本身而造成偏見,應去除刻板印象,站在客觀的角度來看待事物。 2.洞穴偶像(Idola Specus):這是屬於個人特性而產生的,由於個人的氣質、教育以及其他外在的不良影響,而使個人不能如實把握到經驗事實本身。但是,只要個人多與他人的經驗相比較,則就可儘量排除個人原有的偏見。 3.市場偶像(Idola Fori):人際關係所易產生的偏見,特別是指語言所引起的毛病。我們通常會誤以為語辭或概念就是實際的經驗事物,如此一來就會影響正確的思維判斷。 4.戲院偶像(Idola Theatri):指不依獨立思考而盲目信奉權威與傳統的偏見。為破除此種偏見,我們要從經驗知識的觀點,建立科學的歸納方法,以此徹底把握事物的真相。(黃慶明)
9939日。黃慶明。新工具。中華百科全書。引自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466

交通:道路的交通→電腦→腦神經
認知心理學就是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的重要學理。

我們常常強調現存的,而不管他的脈絡(前因後果或是過去和未來)。
我們試著用二分法,取代整體的概念。例如:藍和綠。

為何FB成功,強調的是關係,你只要輸入你的信箱、學校,就可以搜尋人。

※信度、效度、難易度。
1.信度:可靠性、穩定性、重複性,每一次測量都是一樣的結果。例如:給他獎品。固定的時間找指導老師。
2.效度:指標是否真的測量到所欲測量到的觀念。例如:給的時間不夠,寫不完。寫論文每次老師請你改,你回家都有改。寫論文把想法寫下來,給老師改。找老師要記得帶紙喔!
3.困難度:鑑別度,考試需要鑑別度。( 引起爭議的關鍵。)例如:常模考試。寫得很快。
找出以上三維的關係。

有效度就有信度,效度高要有信度,但信度高或低,不一定會產生效度,但有信度不一定有效度。鑑別度:信度*效度 才會有。

平台位置:http://140.126.36.92/

帳號:學號  密碼:學號

PS:取消嗶嗶聲:語言列工具選單→內容→進階→警告畢畢聲提示→不使用


回家作業:請我們回去寫關於考試的經驗,愈多愈好。

1、考TOEIC,會準備一本TOEIC的題庫本,加以練習,不斷的訓練聽力,當然面對考題的類型有是非題,選擇題、聽文章選出最適當的句子
會先把確定的題目先做,面對選擇題不確定的答案就會選擇刪去法,最後再來看那一個比較最適合答案。

2、將要考試的科目全部列出,並且列出時間與範圍才可以得知看書的進度。再來就是擅用考古題、網路資源、留意時事。
    考試時不論是面對是非題、選擇題、還是深論題,都可以從有把握的先寫起,再來使用刪去法,而深論題就要看平時準備的資源到那邊
   才可以延深回答切入核心。

3、研所考試:會先把想要考取學校的歷界考題抓出來,然後針對章節與範圍下去看,有時間的話就可以多看其它的範圍,並且多做題目。如果有不熟類型
     的題目,最好在多找幾題下來寫。

charlotte93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learning:數位學習主要是運用網路及數位科技,藉由主動學習模式進行知識建構blog。

1.測驗(考試)testing measurement: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像期末考、期中考。
  以時間軸來說,像是一個點一個點的過程,測量今天跟明天還有大後天的狀況。
  量化

2.評量assessment:不一定是紙筆測驗。muti-skill 的機制。看態度、能力、相關的情感認知等等。
  和測驗的一個點一個點比較之下,評量會以至少三個面向來看。
  評量:蒐集各種不同面像的東西。
  ex:上學期的部落格、心智圖。
  超過量化,更有多項質化指標。

3.評鑑evaluation:(對機構、事務)由外面的人對學校進行完整且詳細的檢測。
  教師評鑑(教學、研究、服務課程設計、實際進行教學、進行教學的評量以及輔導...etc)
  教學評鑑
  更趨向於價值判斷

數位學習的一開始:發展數位教材(教材開發,<-教學設計)
實施:同步或非同步
測驗與評量:線上測驗、學習歷程檔案

knowledge知識
coqnition認知
understanding瞭解

homework
1.回家重新建構一次對這幾個名詞的印象與概念。
2.是非題是測驗學生什麼樣子的能力

1、「知識」(knowledge)和「知道」(know)是息息相關的。我們可以說,「知識就是被一個認知主體所知道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來看,知識的存在預設了一個認知主體,沒有認知主體就不會  有知  識。

「認知」或認識(Cognition)在心理學中是指通過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像等心理活動來獲取知識的過程,即個體思維進行信息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心理功能。認知過程可以是自然的或人造的、有意識或無意識;因此,麻醉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哲學、系統學(Systemics)以及計算機科學在分析認知時,其分析的聚焦點以及脈絡是不同的。

「瞭解」對人、事、物,知道得清楚。

2、是非題是在測驗學生的因果判斷能力。

 



charlotte93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結論:推論其原因,只要說自己意見即可。不能重新抄研究發現,回答研究問題。結果式的推論,會有後續研究建議。假設你是一個數位教材實驗教學,你的結論裡中,說的高分組和高分組在什麼地方有差異,甚至未來可以針對低成就的學生進行研究。反思,進行研究結論,想想論文的過程是什麼呢?中間的過程為?

研究發現:你找出來數據的不同點。
數位學習教材是比較好的,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教材提供多媒體的訊息。在你的研究中是

摘要:(結構性)
研究結論寫完再寫。摘要愈短愈好,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哪些變項,運用實驗法(深度訪談法),針對樣本(who),進行研究。
第三段 研究發現,有三節寫三點,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或研究結論提出,或研究結論認定,國小學童在性別上有相關性。研究結果可作為後續國小數學認知學習的認知研究。

有七點

  1. 研究目的
  2. 實驗方法
  3. 樣本
  4. 時間軸
  5. 研究發現
  6. 研究結論
  7. 研究建議
  8. 關鍵字:  跟著主流走,別人才好搜尋。

作業
找論文摘要,看看他少了幾項。

關鍵字
注意題目:有國小學童 、數學學習、認知
看他的關鍵字中是否有。
對照我們心中想的研究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目:探 討 對 行 動 學 習 輔 具 科 技 接 受 模 式 的 研 究
摘要:近年來隨著資訊科技在學習領域的應用,成為各國資訊教育發展的重點;而
利用行動學習輔具融入學科教學,更成為政府積極推動的重要教育政策之一。在
這裡,探討哪些因素會影響學習者使用行動學習輔具的態度和傾向,則將有助於
資訊融入教學的推動。科技接受模式(TAM)相關研究指出科技產品本身的易用
性和有用性為使用者是否接受此科技模式的關鍵因素,行動學習輔具是科技化的
產品之一,現今更是使用具有手寫功能的Tablet PC 作為推動學習活動的重要輔
具,跟以往所探討的電腦輔助教學又有不同之處,故其本身的易用性、有用性視
為學習者採用行動學習輔具時的關鍵因素。所以本研究採用科技接受模式(TAM)
來實證探討影響學習者使用行動學習輔具的態度。外部變因及文獻探討和實際經
驗歸納為使用行動學習輔具時的「彈性」、「無線網路的可靠性」和學習者在使用
Tablet PC「手寫功能的便利性」以及「行動學習輔具的焦慮感」四項,以此四個
變數為自變數探討依變數(有用性和易用性之關係)。再以有用性和易用性為自
變數探討「使用意願」、「實際使用」之關係。
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研究結果可以增加了對於使用行動學習輔具模
式的瞭解,可以作為推廣推動行動學習輔具時的參考。
關鍵字詞: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行動學習輔具、科技接受模式、焦慮感

**從此篇論文它缺少了時間軸、研究建議

 

 

 

 

charlotte93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0.01.05

研究發現

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的「顯著差異significant different

自變項和依變項的關係為

假設自變項是性別,依變項是教學成效。

 

統計分析的意義

l           相關性

l           差異性工具

  1. 卡方檢定chi :機率相等分配分組。
  2. T-test(做平均數分析):使用信度的概念。
  3. ANOVA:通常差異有到5%,就代表有差異性。

l           信度:重複性repeatable,一個測驗的信度很重要

l           效度:有效的檢驗能力
例如創造力:威廉斯創意量表

樣本:(要清楚寫出)

樣本分布、教學年資0~5年有多少、等組不等人數的可能有差別。

研究發現

量化研究,就把SPSS分析結果列出即可。

Reflective thinking回想以前的東西,重新判斷對或錯,在老師從事教學時特別有效。當老師會打人,可能以前就是被打過,回想老師打人是對還是錯,如果覺得老師打人是錯的,就不要再重複同樣的學習。針對過去發生的事,思考並做價值判斷。做研究時,要非常清楚步驟和流程,例如回想上次做實驗,學生很慢進教室,所以考卷來不及寫。教師的行動研究:分析>判斷>行為>分析>判斷。

質性研究,如:將學生找來,問學生數學課,你用GS系統,你覺得有幫助嗎?透過質性研究的結果,發現事實。

今日主題:

  1. reflective thinking(第五章總結)
    針對已經發生的事情
    用最多的時候:老師從事教學的時候。
    使用這個研究的時候,你會知道你做的研究到底有沒有價值。
    分析→判斷→行為:人類的學習歷程。針對已經發生的事進行思考並做價值判斷,透過質性研究的資料,發現一些事實,接著再做研究。這個「再做研究」的過程,就是reflective thinking
  2. Critical thinking (未來的研究建議)
    用不同的觀點來看已經發生的事情or沒有發生的事情
    牽涉到第四章與第五章。

 

多練習:

「回想一件事情」更正確的要「描述一件事情,從描述內去尋找出價值判斷的東西」

例如:一個很棒的老師←價值判斷。可以根據這句話再發現其他問題。

下週會看:國科會人文處2005年的文章。

第五章是學生覺得最簡單,但是口試時最容易被噹的「為什麼結論寫的像研究發現?」

總結跟結論是不一樣的東西。(請想想哪裡不一樣)

針對問題直接回答,例如寫出「男女在這個上面的差異『是因為~』」

charlotte93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學習而言,早期的古典典範而言,是『記憶』(刺激-反應) 

查詢:腦與教育

現在就要開始儲蓄關於「腦與教育」的應用,多多蒐集,跟認知心理學很有關係。

 

第三章 研究設計

→題目找到,也找到自變項與依變項,就可以開始做了。

樣本-隨機取樣、立意取樣

實驗設計-自變項(男女、四五六年級)、依變項(實驗的結果)、控制變項(控制住某一個元素)、中介變項

 

單因子設計(只有陽光)

雙因子設計(同時有陽光、水)

多因子設計(同時有陽光、空氣、水) 

 

 

 

態度量表

學習成效

實驗組

男生

女生

FB

FB

 

成績1

成績2

成績5

對照組

男生

女生

紙本

紙本

 

成績3

成績4

成績6

  1. 可以比較整個實驗組跟對照組
  2. 可以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男生與男生、女生與女生

 

控制變項:把實驗環境內,會干擾實驗的變項都排除。找兩個非研究背景的老師教導。

中介變項:?

 研究架構 ←→ 研究流程/步驟

研究架構:指自變項、依變項、中介變項、……。在於分析整個實驗過程的訊續等。

p2.JPG  

  研究樣本:等組(機率小)、不等組(機率大)
p3.JPG 
研究步驟
像是程式的流程表一樣,像下圖:
p4.JPG 

使用工具-信、效度

 

四 分析工具

使用SPSS、單因子變異數、T檢驗……有的沒的。

Introreviewmethfindingconclusionreference

數位原生、數位移民(老師)

期刊文獻

第一章 前言(introduction)

第一段最後把研究問題和研究目的寫出

第二章 文獻(review  literature)

第三章 研究方法(method or methodology)

第四章 結論(conclusion)

第五章 參考文獻(reference)

作業:

1.找一個雙因子研究設計的論文寫出自變項和依變項   對照論文標題

 自變項:行動學習輔具 (策略) 依變項:學習評量(指學習效果)

 論文題目:探 討 對 行 動 學 習 輔 具 科 技 接 受 模 式 的 研 究

2.數位原生和數位移民是什麼?

*從『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s)』轉變為『數位原生(Digital Natives)』 

數位移民 (Digital Immigrants)

數位移民世代指的是出生於電腦已經發明的時代(1980年代前),但是卻尚未有數位環境的存在。這世代從出生開始,接觸到的工具是打字機,逐漸進展到文字處理系統,以及到最近才接觸到網路。相對於數位原住民,他們成長在單純、可預測的、穩定的、低科技的的環境;他們像是從另一個時空來的人,在今天這個數位世界簡直就是外國人,所以稱為數位移民。

像是所有移民一樣,到了新國家要學習適應,要學會當地語言,要尊重本地文化,要瞭解原住民的風俗、習慣,更要入境隨俗。此外還要懂得與原住民溝通,更要讓他們聽得懂你說的話。
在數位國度裡,數位移民難免會說著帶有口音的數位語言,而且內心充滿掙扎,尤其是遇到新的科技或做事的新方法,還是無法擺脫舊思維的移民。數位移民不僅思維與下一代不同,連生活模式都不一樣。諸如:需要操作手冊,甚至上補習班學電腦、學新的軟體;查資料不會立刻上網,可能還要借重字典、百科全書;告訴朋友網站名稱還要打電話;看電子郵件或網路文章還得列印才能閱讀。

數位移民和他們的上一代的思維模式差異不大,可是與下一世代的數位原生相比,就根本不同。從類比過渡到數位時代,造成產業斷裂,而上下這兩個世代,直可說是天壤之別的不連續世代。上一代的父母可以用自己的成長經驗來教育小孩,我們可以稱之經驗傳承。可是對下一代的數位小孩,做父母的自己的生活學習與成長的環境,與孩子截然不同,根本不可能將過去的經驗傳衍給下一代,反而還得向下一代學習。

數位移民可以從這現實生活找到借鑑,在數位國度裡已經不是我們教小孩,而是需要孩子來教父母如何在這新國家求生存,過個比較快樂的數位生活。數位科技讓小孩的成長不需太多父母的教導,網際網路是這種數位孩童的媬姆;他們的家庭教育來自父母的教導越來越少,他們對資訊的取得、吸收、處理與運用,也與父母學習與運用的來源與方式不同。

數位原生

一出生就活在電腦、網際網路世界的一代,這些住民在數位國度裡成長,對於數位科技不會讚嘆,從不猶疑如何使用,也從來不會想到他們用的物品屬於數位,他們流利的使用數位語言。這一世代的人沒有一天不與電腦、網站、手機以及其他新奇的數位用品或玩具,密切的共生共存。從小在鍵盤上打字,字對數位原生來說,是打出來的,不是用寫的。

數位原生的定義為198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有著跟1980年代以前(也稱為數位移民)不一樣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他們生長在一個充滿科技的世代,他們習慣同時處理許多事情(所以數位移民們都認為這些學生較不專注);他們偏好主動探索,很少聽收音機、不看報紙,但是愛看電視、更愛網路;他們不玩單機版的遊戲,99%有手機,常用簡訊,喜歡觸控螢幕、儲存大量音樂,不喜歡接受任何有線和電池壽命低於十小時的裝置,喜歡圖像式的說明;他們的特色是即時性、個別性、互動性、虛擬性、參與性、多元性、控制性。

數位原生代喜歡掌控自己的東西,喜歡個別化的事物,希望所有都是即時的,也是互動的;他們可以生活在虛擬和現實之間,而且喜歡參與所有事務,但都參與不久,喜歡集體行動或共同參與,但也喜歡展現自我;他們喜歡自訂步調、有彈性,特別喜歡視覺跟影音,也喜歡探索、更喜歡立即回饋。而他們不喜歡獨自作業、默默承受,及受他人主導;不喜歡制式、沒有變化;不喜歡統一規範、一視同仁;不喜歡文字及靜態聽講和延遲回饋。

 

數位原生與數位移民的差異:
數位移民使用email及電話,使用文字做溝通、喜歡人群;利用電腦網路,但大部分接觸的都還是實體。數位移民要如何運用這些網路程式在教育上呢?數位原生平常利用即時通訊做溝通表達,所以數位移民可以利用msn,做一對一的即時教學與討論,或是利用msn白板,讓師生可以在同一個畫面上做溝通或是算數,如果是利用msn的群組,就可以用來做即時互動和遠距線上助教群組,做公布欄、討論區或是班級經營。由於數位原生喜歡使用視覺圖像的介面,所以數位移民可以利用互動式搜尋引擎QUINTURA,就可以訂定新的議題,讓學生來搜尋。數位原生也喜歡利用網路社群來做社交活動,像FACEBOOK的餐廳經營,與其禁止學生玩,不如利用此遊戲,讓學生練習成為教育性的活動;或是利用FACEBOOK裡的遊戲,創造屬於自己的心理測驗。他們也喜歡行動學習的方式,所以也可以利用Podcast-ESL Pod的外語網路廣播教材,加強其學習動機。讓學生在搜尋議題資料時,或指定學生做企劃時,可以用Bookmarking,再來是學生喜歡虛實合一的學習環境,而數位移民可以讓Second Life建置一個3D的教學環境,圖書館也可以提供讀者服務。

 

charlotte93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aradigm 典範

研究典範、教育典範

Kuhn –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alution

http://www.nhu.edu.tw/~sts/class/class_01_3.htm

1970到現今仍影響現在的研究方法,人類的知識是如何產生的。

《科學革命的結構》(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是孔恩(Thomas S. Kuhn, 1922-19961962年的代表作。書中提及「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一詞,以闡述組織系統在本質與結構上的革命性變革。典範的轉移是對傳統與舊有模式強烈的質疑,也隱含著組織變革的過程與結果是全面性的改變,不是片面的修正。所以,孔恩典範轉移模式是革命性的變革,其特色是典範間具有不可共量性,不但激發創意,也重視創新。附註:「不可共量性」意指新舊組織之間的規範,價值體系等無法相通或相容。

 

解釋現象的理論經由驗證成為學理、知識→現象學、驗證

找出現象規律的理論→定律(堅固不破的)

 

Paradigm shift 典範的移轉

 

從參考著作內尋找文獻探討的理論。

要怎麼尋找脈絡呢?

至少串連兩次文獻之後就會找到原始的那一個。

 

合作學習Johnson & Johnson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9/A21.htm

要找到這個領域的“典範”

力如何做學習的起始人、數位學習名詞的起始人等等等~

 

三角凳原理

 

第一個層次:

Kuhn對於典範移轉的探討提出“﹍﹍﹍”

第二個層次:把他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講出來的,必須用「Kuhn(1971)提出典範移轉的概念。根據Kuhn所提的理論~」不能超過23個字,英文不能超過7個單字。

第三個層次:典範移轉是目前大家公認為認為的理論

 

找嚴謹的期刊雜誌,找第二章節可用的『連接詞』或『轉述詞』

盡量不要寫『我認為』或『筆者認為』,希望看起來專業一點,不要帶入個人色彩。

起始點:大理論,皮亞傑

中間點:引用皮亞傑理論的後人,例如「然而根據國內學者黃光國發表於1983年論文指出典範移轉並非常見於中國社會科學研究。」

最後段(最有用的、最新的、最同意的擺這一段):從「中國社會科學研究」展開,也許可寫成「多位學者同意/不同意上述論點(﹍﹍﹍,﹍﹍﹍,﹍﹍﹍)

 自己多練習論述的功力。

 作業:找出文章裡面的三段論。

 例1:
Adams、Nelson與Todd(1992)針對語音信箱與電子郵遞的使用者接受度之研究發現,科技接受模式的問卷測驗,應用在不同使用群體中,分析類似的兩種系統亦可有高度一致性。而在Adams等人的研究中也提到,TAM 可以廣泛應用在以下幾方面(Adams, Nelson & Todd, 1992) : (1) 研究者也可以使用TAM 來進行組織內或跨組織的研究,便於瞭解資訊科技的散步,普及和科技採用的決定性因素。 (2) 當組織面臨套裝軟體選擇方面的問題時,也可以使用TAM。 (3) 研究者也可以使用TAM 來瞭解資訊系統成功的因素。

例2:

 DeLone 和McLean(1992)亦指出資訊系統品質(System Quality)為資訊系統成功被接受的指標之一,因此,資訊系統本身的品質將會影響到該使用者的認知態度,而可靠性
就為主要的影響因素之一,而且許多學者(如Bailey & Peanson, 1983; DeLone &Mclean, 1992)在報告中也指出,系統的可靠性是影響系統品質的重要因素。

例3:
除此之外,國立中央大學學習科技實
驗室也與政府部門合作下創設亞卓市(Edu Cities),藉由網路教育城市的型態,
營造虛擬的學習社會(陳德懷、林玉珮,民91)。以下為簡介資訊融入教學的角
色與行動學習發展:
1. 為什麼要將資訊融入教學的教育政策中,根據Roblyer 和Edwards(2000)認
為可以有五點原因:
(1)資訊科技可增加學生學習動機。
(2)資訊科技具備有特殊的教學潛力。
(3)資訊科技可以支援不同的教學型態。
(4)資訊科技可以增加教師的工作績效。
(5)資訊科技可培養學生資訊時代所需的技能。

charlotte93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9.12.7
1
、APA格式

2、引用文獻
3、分析論述

Jay Cross數位學習

數位à數位平台行動學習

學習à認知心理學

網站參考:(林天佑-第六版)
http://lib.tmue.edu.tw/service/Data/APA_format_990830.pdf
系統網址:http://prezi.com/your/
帳號:g9925412@mail.nhcue.edu.tw
密碼:******

文章撰寫:終生學習必須是有計律有計畫-張忠謀 (學習生崖有如可帶走的盛宴)
選出重要句子2.    想辦法引用這篇文章的內容3.    嘗試自己寫一小段文章

1、用「大文豪海明威說:『年輕時住過巴黎,它會一生跟著你,有如一場可帶走的盛宴。』這句話用來形容我~」當開頭,寫一小段文章
2
、用「張忠謀先生說:『終生學習必需具備三項要素:有目標、有紀律、有計畫。因此~』當開頭,寫一小段文章 

選出重要的句子:
1、終生學習是有紀律的

2、選擇交往接觸的人

3、專心聽比說更重要

4立短期目標先充實 

    大文豪海明威說:『年輕時住過巴黎,它會一生跟著你,有如一場可帶走的盛宴。』從高中選擇了資料處理到現在大學選擇資系科技這一路上所學的電腦的知識背景可以說是我打下最紮實的底子,學校所學的技能讓我在工作時運用了20%,如今選擇了研所想要在為自己的生漄能夠有所學習與規劃,看見自己每一次的進步深感喜悅,原因只在於『我是終生學習是有紀律的』,好的終生學習,絕對會影響生活習慣而自己的進步也會在每天生活當中不知覺的成長,在終生學習的最後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有明確的計劃與方向,如何能夠有計劃與方向的實施在於正確的『選擇交往接觸的人』要與誰說話和誰接觸要和誰學習,都是要經過思考的,舉例來說:我想要針對在程式的技術上來結合數位內容的製作,那我就多與工程師、以及製作數位內容者多相處,甚至是進入這個領域來工作,『專心聽比說更重要』為了吸收更多的新資訊不時的參加資訊會、研討會的一些新課程,專心聽他們的演講與經驗分享遠遠的勝過自己摸索並省略了走許多的寃枉路,『立短期目標先充實』可以先從學習程式的技術開始以及數位內容的製作呈現方式、多聽取另人在製作過程中所遇到的瓶頸與問題並且記錄,來透過日長的學習以及實作經驗對自己能夠有所幫助。

    『張忠謀先生說:終生學習必需具備三項要素:有目標、有紀律、有計畫。』因為終生學習需要設立一個長期的目標也就是終身目標,不論自己處在什麼樣的身份與行業都需要不斷的學習與充實自己,設立一個短期的目標來學習,想要了解程式上的開發應用,在規定自己在半年內完成一個作品,懂的在這當中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紀律」,也就是你對學習要下決心,決定要花多少時間來從事終生學習,必須有紀律、花時間、嚴肅看待。好的終生學習,絕對會影響生活習慣,因為唯有堅持到最後的人才會有豐厚的果實可以收成,要有計畫,學習如果沒有計劃就會事倍功半,如果想要做到終身學習就一定要俱備以上這三個條件!

charlotte93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業:

題目(關鍵字寫出名詞) 把想要做的關鍵字找出來,拼拼湊湊就可以湊出三個論文題目,然後給老師選擇。

題目:探討社群網路與悅趣式學習於科技大學之教學研究-以Facebook平台為例
 關鍵字:悅趣性 、社群網路、Facebook、教學
 動詞:悅趣性
題目重新排列組合:在Facebook上以悅趣式學習科技大學之教學研究
                                       以悅趣式學習科技大學在Facebook之教學研究
                                       科技大學之教學研究以悅趣式社群網路上學習


1、上全國碩博士論文,一、找出哪些是關鍵字、哪些是動詞。二、並把題目改寫、重新排列組合。
例如:論文題目為「運用FB建構社區網絡社群粉絲團參與度研究」關鍵字有:FB、網路社群、粉絲團、參與度
「電腦支援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因數概念學習之研究」
關鍵字有:電腦支援、合作學習、因數概念、學習
這一篇的前研究可以寫:因數概念學習一直是~困擾之類的,接著舉出例子。

2、http://www.pac.nctu.edu.tw/Homework/
余英時博士(國立交通大學名譽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挑幾句話,作成簡單的心智圖
→找出重點並摘要出來,請試著用這種方式寫出『心得感想』,重新詮釋挑出來的句子

1-19.JPG   

肯定自己的人生價值與人生的意義,其實就是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文化如何能夠有生命力的表現是來自於分歧和衝突呈現,透過歷史的指南針
讓我們懂的如何去找尋自己的時空定位,也只有歷史在完全自由開放的社會才可以將他發揮的淋漓盡致,而每一個社群串連就會是個整體的網路也就是我們所稱之的『文化』,歷史藏著一種『理性溝通』可以帶來再創造與調節的作用,什麼才是生生不息的在生命中創造價值與意義那就是「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當中的『幾希」。

3、上網找Jay Cross 的資料

 1、思維大師Jay Cross:變動世界的領導統御何培育新時代的領導者?新領導者與管理者、追隨者的內涵,與過去又有什麼差異?首創並定義
      「e-Learning」與「Workflow Learning」一詞。提出四點:
       管理者負責控制,領導者長於領導:好的領導者不僅仰賴領導技巧,更仰賴自己的特質完成工作。但帶領團隊往未知的領域邁進,的確需要一些自信和自知之明
           ,所以成功的領導者必須知道自己所做所為,隨時留意周遭發生的一切,同時散發出「可以把工作一手搞定」的自信。

     
★網路崛起,領導責任逐漸下放:不斷變動的疆界改變了所有遊戲規則。過去我們被鼓勵要凡事服從,現在則被鼓勵創新;過去我們讚揚聽命行事,現在則歌頌提

          出新的解決方法。過去標新立異的員工,搖身變成創新者。

      專才與通才型領導者,均可從資訊中受益:領導者面對的是風起雲湧的資訊,從諸多雜訊中過濾出有用信號,這有助於通才型領導者的腦袋,在不同領域間轉換與思考
      ;而專家型的領導者,也可因眾多資訊協助而減少盲點。


      ★
將追隨者利益與組織需求相勾連: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告訴我們,定義領袖特質的是那些追隨者,而在變動世局下,追隨者也產生極度改變。讓員工留下來的原因,
      是公司提供發展機會、建立有價值的技能,得到專業認證,與累積他們的智慧資本。

     結論:如何把平凡的員工變成領導者?方法無他,最重要的,你必須要說服他們把自己定義成領導者,而領導者總是從做中學習。

 

charlotte93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母群平均數:區間估計
樣本à
母群
平均數à
平均數
標準差à標準差


平均數考驗test (1-10)


11.JPG 

二個小孩找出同一個媽媽?就是第二類型,採用T檢驗
三個小孩找出同一個媽媽?就是第三類型,採用ANOVA

EX:30人次的(態度)問卷量表 最低是1-5 RAND()*4+1
 
假設甲、乙、丙三個班的前測成績,但是成績要分為十題

3.JPG HW-1.JPG     T檢驗.JPG 單因子.JPG 單因子CH.JPG 描P-1.JPG

 

***作業***
HW-2.JPG T1-1.JPG T1-2.JPG T1-3.JPG

 

charlotte93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單一母數區間估計
抽樣抽取一個樣本(平均數、標準差)1.2.3.4.5.6.7.8.9.10
抽樣S1={1234} M=2.5
      S2={4589}=6.5
      S3={2567}=5
      S4={78910}=8.5→會發現抽出來的值有一個特質,也就是在2.5 - 8.5之間。

抽樣誤差
+ 樣本平均數 = 母群平均數
2.JPG 
當把樣本平均數展開一個範圍時,會發現這個範圍會包含真正的母群平均數。
只是,到底要拉到多長,才能夠知道真正的母群平均數在哪?
EX:
假設一群男生內隨便抽十個量體重,樣本的數字為68.66.59.64.56.49.58.65.54.61
平均數Medium60
當樣本平均數為60。估計母群平均數為M = 60 +/-  ?  ←抽樣誤差
SD = 1.89 m = 60 + (  SD  x  ?  )
3.JPG 

M=5
抽出來的樣本假設是7,這個7代表是真正的母群數加上抽樣誤差(7 = 5 + 抽樣誤差)。
→例如射飛鏢,以射的點為中心畫半徑1.5公分內(95% 的抽樣誤差)一定會有紅心存在。
T.JPG  



T分配自由度跟百分比
N小於30時分配度是不太一樣,不要用常態分配的表去看要用T分配去看

自由度
二點成一平面,自由度為12-1
三點成一平面,自由度為23-2
樣本是14就看t分配13那一欄位
雙側考驗:有正有負的
單側考驗:一定是大於某數的

樣本 = 60

標準差SD = 1.89

-----> 平均數m = 60+ (  SD  x  ?  )

----->  60 + 1.89 x 2.262   95% 準確時套用0.025

----->  60 + 1.89 x 3.25    99% 準確時套用0.005
4.JPG 

 ◆二組用T檢定
   三組用單因子(二組)
   P值(發生的錯誤機率)一定會大於0.050
 
因為是從同一組數字抽取出來比較,同樣一組數,不可能會出現太大的差異。

  

  

 



◆查T檢驗虛無假設


◆課堂SPSS練習流程:
VALUE.JPG 
F-FLOW.JPG T -FLOW.JPG
1.JPG T檢定.JPG

 

 ***虛無假設
虛無假設(Null Hypothesis)簡寫為Ho

(1)社會科學研究並不直接檢定研究假設,而是先成立與研究假設相反的虛無假設,檢驗虛無假設,進而間接檢驗研究假設,此目的在避免

   抽樣誤差.

(2)設立虛無假設的目的:在排除抽樣誤差的可能性,因若證明研究假設正確,其中可能是由於抽樣誤差所引起的,所以成立與研究假設相

   對的虛無假設,虛無假設係表示"若有差異,是由抽樣誤差引起,而非母體真實情況".若證明虛無假設是對的可能性很小,就可排除抽

   樣誤差的說法,也表示研究假設"可能"是對的.

 

charlotte93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